您的位置:首页 > 热点 >

退出价格战,合资真的有得选?

时间:2024-07-23 10:03:30     来源:盖世汽车    阅读量:5145   

“价格战”打到今天,关联其中的车企大多都有些“身不由己”的味道。

参与?还是退出?都不是自己能决定的了。

7月22日,盖世汽车注意到, 针对近日业内流传的“广汽丰田将跟进宝马等豪华燃油品牌退出价格战的策略不再降价”的消息,广汽丰田相关人士回复相关媒体称:“官方从未说过退出价格战。”

该人士还表示,意外被卷入宝马此次事件,广汽丰田车型还是会有优惠价格,只是优惠价格趋向稳定。

实际上,关于是否会有大批量合资车企选择从“价格战”中彻底退出,从目前的形势来看,答案或许否定的的意味更多。

当比亚迪将燃油与新能源两大“战场”合并“厮杀”,横亘在A级和B级车两大市场以低价展示出“以一敌百”的气势,已非各车企选择不“陪玩”就能从“价格战”中“全身而退”的了。

被推着“前行”,合资“进退维谷”

但值得注意的是,进入7月中旬,BBA先后排好顺序,陆续透露出退出“价格战”的端倪。

早前,曾有博主在社交媒体平台透露,因价格战导致门店亏损严重,宝马计划从7月起通过减少销售量来稳定价格,以缓解门店的经营压力。

对此,7月12日,宝马中国在回应退出价格战传闻时表示,下半年宝马在中国市场将重点关注业务质量,支持经销商稳扎稳打。随后,奔驰、奥迪也被曝将退出价格战。

图源:宝马中国

那么,BBA能退,就代表全部合资车企也可以退吗?合资能通过单方面退出价格战从而避免打击吗?

从BBA的品牌角度来看,其定位高端,品牌积淀和企业信誉是这些车企赖以生存的重要维度,“走量”并非第一要义。

有观点认为,BBA控量保价有利于品牌价值的修复,新车售价动辄“打骨折”会降低消费者对品牌的向往度,不利于长期发展。

此外,从销量数据来看,已经参与过“价格战”的BBA发觉,降价保量效果并不明显,绝非良策。

官方数据显示,宝马上半年全球市场累计销量109.6万辆,同比增长2.3%,但在中国市场却同比下滑4.2%至37.59万辆。

无独有偶,梅赛德斯-奔驰上半年全球总销量下降6%至96万辆,在中国市场交付超35.26万辆,同比下降近6%。

这或许是BBA决定不再深度参与“价格战”的重要原因之一。

从消息面上看,近日,随着BBA打响“反价格战”第一枪,大众、丰田、本田、沃尔沃等多个品牌均决定,从7月起调整终端政策,降低终端优惠力度,或不再进一步降价。

需要提及的是,上述外资在国内的合资车企品牌大多定位中低端,主打性价比,以“量”取胜。

正如业内人士分析所言:“汽车品牌竞争的下半场虽然以‘价格战’开场,?但最终要以技术战和价值战决胜。”

然而,在中国汽车市场范围内,从电气化与智能化的技术和价值维度来看,上述车企似乎并未体现出具备差异化的竞争力。

价格战终止,谁说了算?

这些因素部分合资车企自然知晓。

以广汽丰田为例,有经销商透露,广汽丰田的促销活动通常在每个月的下旬进行,本月也不例外。

事实上,无论是定位高端的BBA,还是定位中低端的部分外资、合资车企,现如今,是否退出“价格战”都不是能够自己决定的,在这场没有硝烟的“战争”中,无论燃油还是新能源车企,无论外资、合资还是自主,都是被“推着”走。

被谁推着走?

首先是燃油车被新能源电动汽车推着走。

今年6月,国内新能源零售销量为85.6万辆,批发销量为98.2万辆,二者新能源渗透率分别达到48.4%和45.3%,均刷新最高纪录。

今年上半年,新能源车零售与批发销量分别为411.1万辆和462.0万辆,市占率为41.8%和39.3%,同比增加近10个百分点。

此外,?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《?2024新能源汽车消费洞察报告》?预计,?2024年中国新能源车?渗透率将接近40%,?且新能源车意向购买用户已与燃油车旗鼓相当。

其次,大部分车企被比亚迪推着走。

虽然说在国内汽车市场中,价格战最初由特斯拉在2022年年底掀起,但这家车企定位中高端,且在价格战中徘徊不定,几次在涨价和降价之间来去自如,鲜少对大部分车企产生较大影响。

最终将“价格战”推向高潮的,还是从中低端起步的比亚迪。

图源:比亚迪

现如今,即使面临众多车企的“口诛笔伐”,比亚迪也未有终止“价格战”的意思。

2024中国汽车论坛上,比亚迪品牌及公关处总经理李云飞在演讲中表示:“只有充分竞争,倒逼行业自主创新,才能为市场和客户提供源源不断的优质服务,才能让中国品牌向世界延伸。”

他还强调:比亚迪对“卷”的理解,总结下来是,中国汽车是越卷越强,越卷越好。

换言之,时至今日,当“价格战”愈演愈烈,如果比亚迪不喊停,鲜少有车企能够以优雅的姿态“擅自离席”。

声明:本网转发此文章,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,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、消费建议。文章事实如有疑问,请与有关方核实,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,仅供读者参考。

精彩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