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首页 > 国内 >

复旦发布今年本科招生培养新政,增加14个专业

时间:2024-06-12 07:45:17     来源:东方网    阅读量:5858   

好比不时端上几样“特色菜”,最近几个月,复旦大学陆续释放了一些本科生培养信息。6月11日,高考结束之际,复旦大学端出了“一桌菜”,正式发布2024年本科招生培养新政。

面向中国内地的3720个招生名额,较去年增加100个;46个招生专业,较去年增加14个。

来看看有何亮点?

干细胞,是在一定条件下具有无限自我更新能力的细胞。旨在造就学生“干细胞”式成长的能力,是这“一桌菜”最大的特色。

如果把新的招生格局比喻为一个“杠铃”,AI人才培养新体系就是“杠铃的横杠”。

今年9月起,复旦大学将在2024—2025学年推出至少100门“AI大课”,其中秋季学期将推出不少于60门。到明年9月开学,实现“三个渗透率100%”——AI课程覆盖全体本研学生,AI+教育覆盖全部一级学科,AI素养能力要求覆盖全部专业。

为此,早在一年前,复旦大学上线了中国高校规模最大的云上科研智能计算平台。

拔尖创新人才培养,是“杠铃”的一头。

面向今年高考生,复旦大学推出“相辉学堂”培养计划,下设“相辉计划”和“香农计划”。

复旦大学本科生招生办公室主任潘伟杰介绍,以纪念两位复旦老校长命名的相辉计划,以理科试验班进行招生,实行专业动态考核。入学一年后,满足要求的学生可自由分流至数学、物理、化学、生物四个方向。

以信息论创立者命名的香农计划,以工科试验班进行招生,接轨国际核心课程,重点打造未来智能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高地。

学校为相辉学堂搭建顶尖师资团队,每个学科至少配备2-3位院士导师。相辉学堂将开拓从“相辉学员”到“相辉青年学者”的培养路径,为“相辉青年学者”提供“一生一导”“一人一策”的培养方案,开展一流学术训练。

“杠铃”的另一头,是产教融合卓越人才培养。

今年1月,面向上海市三大先导产业,复旦大学成立四大新工科创新学院,分别是集成电路与微纳电子、计算与智能、生物医药工程与技术、智能机器人与先进制造学院。其中,工科试验班已于2023年开始招生,其他3个创新学院的工科试验班将在今年启动招生,均为本研贯通,由知名院士、专家担任荣誉班主任。

“不同于传统的二级学院,四大新工科创新学院强调学科的融合创新,依托学校承接的三个国家级产教融合平台一体化建设。”复旦大学发展规划处处长吴力波介绍。

据悉,香农计划工科试验班的学生,经过一年学习,可自由分流进入四大新工科创新学院。

除了新工科,值得关注的是,复旦大学今年在“新文科”“新理科”领域再出新招。

以复旦大学老校长陈望道命名的“望道新闻卓越班”,将于今年首次招生,本研贯通。

“这个班每年招15人,不是着眼于就业,而是锚定主流媒体,每人分别配备专业和业界导师。借新闻系创始人之一望道先生之名,我们希望培养出望时代之道、望新闻之道和望未来之道的新闻工作者。”复旦大学特聘教授、“望道新闻卓越班”项目主任李泓冰介绍,她将开设“观察中国”课程,以期让学生更好地阅读、观察和理解时下的中国。

本年度,复旦在原有的3个双学士学位基础上,新设英语-计算机科学与技术、翻译-计算机科学与技术、俄语-计算机科学与技术、德语-计算机科学与技术4个“外语+计算机”双学士学位,学生将同时获得文学和理学两个学士学位。

除了包括物理学系、化学系、生命科学系6个专业的自然科学试验班继续招生,今年复旦大学首次推出数学类招生。

要想造就学生“干细胞”式成长的能力,还要赋予学生足够的自由度。

跨领域学习,比如学化学的修读古典文学,不再是高风险的选择。“过去很多学生怕影响绩点,对于自己感兴趣但不一定擅长的课程望而却步。现在学校允许学生将一些课程的成绩记载方式设置为通过或不通过,为学生提供更多试错空间。”复旦大学教务处副处长瞿帅伟说。

复旦大学提供许多跨学科学习的机会,目前学生可以修读其他专业开设的94个“专业学程”,也可以修读本身就有着跨学科特点的16个“跨学科学程”。

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,目前开放物理学、化学、哲学、历史学4个辅修学士学位项目。

据介绍,本年度复旦基本做到大部分招生专业/院系内自由分流,100%满足学生专业选择志愿。

至于转专业,复旦大学引领高校之先积累了20余年经验。一直以来,除特别说明限制转专业外,学生可在进校后第一年或第二年申请转专业。值得一提的是,从2022年起,医学类与非医学类之间转专业通道也已双向打通。据统计,复旦转专业的接收计划数大于申请学生总数,以2023年数据为例,转专业申请成功率接近70%。

复旦大学化学系2024届本科毕业生沈嘉城,去年入选首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,毕业之际又入选复旦大学“卓博计划”。他的科研之路起步于大一,当时听了赵东元院士为本科生上的《普通化学》课后,他写邮件请教问题,得以与赵院士当面交流,此后加入了赵院士课题组。

本年度,复旦大学推出了更多长学制项目,助力更多的“沈嘉城”在科研道路上继续前行。

声明:本网转发此文章,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,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、消费建议。文章事实如有疑问,请与有关方核实,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,仅供读者参考。

精彩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