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首页 > 国内 >

配中药,不会抓方提秤调剂,靠数一数塑料袋?她们还能续写月宫捣药的美丽传说

时间:2023-11-18 15:42:55     来源:东方网    阅读量:6927   

在国人印象中,配中药、到药房,只见药师照着方子抓取药材,提起秤杆称重,一抓一个准、一称一个准。随后,各味药方还根据配比,均分为若干小包,每包都用方形药纸包得妥帖,就成了一帖又一帖、一剂又一剂。

然而,随着中药机器生产改“小包装”,各色药材就像小包零食一样,被封装在小塑料袋里,袋上标明“3、6、9克”等常规剂量。因此,多数医疗机构甚至中医院也不再设传统药房,新生代药师往往只要数一数塑料袋子,就能完成中药调剂。

可就有这么一群人,明明可以轻松,偏偏要拼实力。15日,在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国际标准化研究中心二楼,刚出电梯就闻到了阵阵药香。原来,上海市中医药职业技能竞赛在此进行复赛,内容涵盖中药饮片辨识、审方、调剂,全市16支区代表队、4支市级中医医疗机构代表队的200名选手比试身手。

40多岁的王培珍,堪称资深参赛选手。她是沪上仅有的10名全国中药特色技术首届传承人之一,还被选为市级“匠心传承杯”的首届示范岗人才之一。她与另一个“示范岗”背靠背,抓方、提秤、调剂,将总重1千克的中药,分包为5帖。结果,两人“纯手动”的操作,仅仅相差0.6克,甚至优于机器。而误差在正负2%也就是20克之内,就达到合格水平。其实,王培珍最初只是原上海市药剂学校中专毕业,1994年18岁时就进入市中医医院药剂科工作,之后在职完成中医大中药学专业“专升本”。

王培珍告诉解放日报·上观新闻记者,在人工调剂的年代,她们都是一刀刀的方子拿来抓,每人每天配方调剂达200张方子左右。去年起,她担任杨浦区中医医院药剂科主任。此次出于这份特殊的职业情结,代表区里参加市赛并冲击国赛。“比起把中药调剂直接外包给药厂,让快递小哥配送到家,在这样的传统方式中更能体会工匠精神与人文关怀。”她说。

麦冬、芦根、白芷、豆蔻、乌梅、路路通、丝瓜络、玫瑰花、山楂、茯苓……比赛台子上,共有18味药方分两列排开,形态各异且不标品名。根据不同汤剂处方笺,选手面对药盒内的20种中药饮片,既要快速辨认,又要在规定时间内临方炮制、配方戥药,完成18味药共五剂的调剂、包装和捆扎。如此高强度赛项,伴随着阵阵捣药之声,让选手们既紧张又兴奋,不少人还来不及用绳子“串”起中药包,“终场”铃声就响起了。

“中药调剂是中药全产业链质量工程面对消费者的终端环节,培养既有传统中药理论知识储备,又有实践动手能力的中医药传承复合人才是当务之急。”身为“上海工匠”,上海中药炮制技术传承基地负责人董志颖表示,中药产业集约化、规模化进程加速推进,但炮制工艺不规范、质量标准不健全、传统炮制技术缺失等,成为影响饮片质量的关键因素。因此,“重拾配方戥药的操作技能,综合考察中药调剂人员,让炮制精良的中药在中医辨证施治、随症加减中变得更为精准,才能惠及更多百姓。”

值得注意的是,当天同一赛地还举办了2023年“奋斗杯”上海市青年技能大赛暨第三届“匠心传承杯”药学职业技能大赛决赛,不仅邀请了上海医药学校的中职专业学生参加,还有来自上海交大、复旦、上海大学、海军军医大学的药学专业研究生、本科生与中药学专业学生同台竞技。

想起李白诗云:“仙人垂两足,桂树作团团。白兔捣药成,问言与谁餐。”而今,月宫捣药玉兔的美丽传说,还是后继有人。

声明:本网转发此文章,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,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、消费建议。文章事实如有疑问,请与有关方核实,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,仅供读者参考。

精彩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