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首页 > 国内 >

教育、产业与共同富裕:“东迁西归”能成为新的“版本答案”吗?

时间:2023-11-04 12:16:02     来源:中新网    阅读量:5887   

2016年,《职业教育东西协作行动计划》印发,提出加大职教东西协作的工作力度,多家东部地区的职教集团、院校与西部地区签署帮扶协议。

教育、产业与共同富裕:“东迁西归”能成为新的“版本答案”吗?

2021年,浙江省永康市政府提出“东迁西归”行动,得到5省10地党委政府及职业院校的响应支持。

10月26日,在永康举办的2023职业教育与共同富裕高层对话会上,“东迁西归”倡议正式发布,号召各级党委政府、各地教育部门、更多职业院校、企业、专家学者和媒体关注“东迁西归”。

那么,职业教育的“东迁西归”究竟是什么?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,它能成为职业教育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协同发展需求的“版本答案”吗?

“东迁西归”,缘起永康

高三开始了,已经在老家贵州省纳雍县的中职学校读了两年书的杜海峰,却来到了一座千里之外的东部城市——浙江永康。

永康是中国的“五金之都”,这里有超过16万家企业生产口杯、门、电动工具等,制造业发达、技术人才需求大,也就催生了一所规模大、师资强、与产业密切接轨的国家中职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性学校——永康市职业技术学校。

杜海峰和同学们,就是来永康市职业技术学校完成最后一年学业的。住宿、往返路费学校都提供,还有饭补,三个班一共有一百多名同学报了名。

“在这边收获还蛮大的。”杜海峰说,“老师的授课水平、硬件设备的水平,都跟原来的学校不一样。”他所在教学楼的一层,就有一条生产线供学生进行实操训练。

这几天,杜海峰刚刚结束技能证书考试,准备进入与学校合作的本地企业跟岗学习,如果愿意,明年毕业后他们就可以直接入职。不过,也有一些学生更想回到家乡,同样来自贵州的陶廷友说:“我想先进这边的企业里面长点经验,然后就回家创业。”

由东部职业院校与中西部职业院校签订合作协议,让中西部职教学生通过“2+1”的学制到东部来学习技能,毕业后与企业双向选择,实现高质量就业;若干年以后,这些毕业生积累了一定的技术、管理经验及资金,回归家乡创业,带动当地富裕,这就是缘起永康的“东迁西归”行动的基本模式。

杜海峰是首届贵州纳雍班的学生,但“东迁西归”在永康已经小有规模。2021年提出“东迁西归”至今,永康已与云、贵、川、赣、皖等五省的十所院校开展合作,每年有2500余名西部学子参与职教东西协作高技能人才培养,已经解决了5000人以上的高质量就业,将近120人毕业后自主创业成功。

两年间,一套政府、企业、学校共建的系统建立了。通过数字应用平台,西部院校会针对企业录入的人才需求进行联合招生,头两年在西部就读时,学生们可以通过“云上五金”职校接受虚拟仿真教学、提前熟悉第三年的教学内容,对于有意愿回家乡的西部学生,永康也会提供创业培训。

永康市职业技术学校党委书记夏其明说:“我们希望走出一条可借鉴的道路,向更多的地区和学校进行推广。”

面向就业,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

为什么“东迁西归”模式在永康能够成长起来?永康市委常委、副市长俞兰说:“东西部职教协作不仅是教育的问题,更是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的问题。”

作为制造业强县,永康在产业升级之路上面临着大量高级技工缺口。据俞兰介绍,仅“十四五”期间,永康技工的技能人才缺口就达到10万人以上,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上升。而在六十万外来人口中,八成以上是初中以下学历,难以开展系统、专业的技能培训,也无法达到企业的人才要求。

庞大的技工缺口,靠当地的职教学生很难填满。“我们并不是招不满学生,但毕业的学生大部分都跑去当老板,没有人愿意进企业打工,企业需要的大量产业工人从哪里来?”永康市职业技术学校校长胡赞说,“我估计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区域,或多或少都会存在相似的问题。”

“招工难”已经是国内制造业老生常谈的问题,一方面是年复一年的“史上最难毕业季”,一方面却是“工厂再现招工荒”。在这种情况下,“东迁”就有了真正的市场需求。

而在西部,相对薄弱的产业基础和教育质量,使得职业院校的毕业生面临着就业难、就业质量低的问题。贵州省毕节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黄瑛说:“过去,我们的老师更多是进行课程教学,教育和产业脱节比较严重,所以也很难培养出为企业所欢迎的人才。”

在中国向着“制造强国”转型的当下,“东迁西归”为产业与就业的区域矛盾提供了一种解决方式。胡赞以一位来自四川省平昌县的学生举例,“这名学生经过在五金电商直播训练中心的短期培训后,很快成长为每日能服务300多名客户的金牌客服,随即就有企业愿意给他开出一万元的月薪。”

顺应人才市场的需求和变化,通过高质量的技能教育,“东迁西归”行动首要的价值就是为西部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就业出路。

如何回到西部去?

在对话会上关于“东迁西归”的讨论中,职教界人士最常提出的疑虑是:“这些孩子将来会回西部吗?”

“在合作过程中,我们发现少数西部地区一直有所担心,认为加入职教联盟向东部输送生源是加剧本地生源或者人才的流失。”俞兰说。

这种担心不无道理。在一些西部学校的校长和老师们看来,省份内没有对口产业、没有高薪岗位,学成归来的技术人才施展不开手脚,很难留下建设家乡。

永康的答案之一,是与西部地区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。“比如云南省富源县,那里本身就有几个大企业是从永康迁移过去的。”夏其明说,“有了比较好的产业基础,我们跟西部学校共同培养技术人才,一毕业学生就可以直接加入公司。”

企业是另一个重要的职业教育办学主体,同时也是产业转移主体。2018年,在飞毛腿集团与宁夏固原市原州区政府的协商下,宁夏飞毛腿技工学校成立,教学、实训主要依托福建省飞毛腿技工学校。2021年,政府、企业又共同投资建设了原州区公共实训基地,飞毛腿集团将15条生产线迁移至此,实现了产业对接、解决了学生就业。

在纳雍经济开发区,就有两栋共三万多平方米的大楼正在加紧建设中,将来,这里会承接浙江永康五金产业孵化基地。永康五金技师学院常务副院长王钟宝已经在召集往届的校友企业家,挑选“创业导师”帮“西归”学生在纳雍落地创业,他说:“从产供销三个方面搭建平台,学生来接单,慢慢地就成为老板了。”

以职教助推共同富裕

随着中国经济社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,技能人才正变得越来越重要,职业教育担负的责任和发展潜力日渐凸显;与此同时,在双碳经济的浪潮下,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链向内陆转移,中西部也迎来了更多发展机会。在这样的新局面下,职业教育的“东迁西归”,必然承载着助力中西部经济崛起、推动共同富裕的远大理想。

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,以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助推共同富裕,既是很多职教人的理想,也是当下时代提供的机遇。而把握这份机遇,需要的不只是一所职校、一家企业和一座城市。

“政府的参与是关键,”俞兰说,“可以说‘东迁西归’职教项目的实施,面向的是职技校之间的合作,实际上是政府之间的深度合作。因此面向未来,我们更加希望各地政府从共同富裕大战略考虑,有效统筹各方力量,齐心协力打造‘东迁西归’职校协作的共同体。”

当点对点的校企合作成为面对面的省市合作,“东迁西归”倡议书结尾的这句话——“‘东迁西归’项目必将成为深化东西部协作,积极探索共同富裕实现路径的重要力量,必将为推动乡村振兴、迈向共同富裕、最终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做出积极贡献”——也就越来越成为触手可及的现实。

声明:本网转发此文章,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,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、消费建议。文章事实如有疑问,请与有关方核实,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,仅供读者参考。

精彩阅读